2013年6月30日 星期日

Data Leakage

參與者:6人

因應網路逐漸普及,這次討論從Google街景車收集額外資訊遭遭罰的新聞出發,圍繞網路個資的種種問題探討。首先是原文新聞內容


一開始,大家發表這則新聞帶來的第一印象。有人認為Google街景只是靜態圖片,並不能表現路人的行為或動作,因此可以接受。另外,也有人認為就算被街景車拍到,也只是龐大資料的其中一小塊,且人臉與地址都會打馬賽克,並不會使個人資訊外流。

在街景車之外,其實Google也曾被報導由公開的無線網路擷取經網路傳遞的個人資訊。關於這一點,大家開始討論是否經常使用咖啡店的無線網路。雖然方便,但是公開的無線網路其實並不安全。稍微搜尋一下網路安全相關的文章,就可以得到以下的例證


接著,大家針對自己願意在網路上提供的個人資訊提出看法。有的人只願意提供電子信箱,有的人會提供名字、或甚至是Facebook的情感關係、生日、電話號碼等等。但是被問到是否會對路上發問卷的陌生人提供任何資訊,大家的反應都是極不願意。正巧這次參與討論的人當中,有人的碩士研究需要大量問卷的協助,對於一般人對問卷的冷淡反應感到十分頭疼。事實上,提供在網路上的資訊是同等的不安全,跟路邊問卷填上的資料並無太大的差別。比方說,人們常常使用Google chrome瀏覽器時登入自己的帳號,使其快速同步書籤及帳密資訊。但是享受方便的同時,Google也因此掌握了你的瀏覽資訊。相關爭議如下


大公司擁有你的瀏覽習慣有什麼利益呢?如大眾所知,廣告業者可以更精準的行銷。關於這一點,大家都覺得贊同,因為減少了挑選與搜尋的時間。另外,保險公司可以利用這些資訊推斷一個人未來的健康狀況,因而針對各人設定不同的保險費率。更鮮為人知的是,購物網站能夠因此得知你對於某商品的渴求程度,進而決定其售價。以下為一例


另外,在新聞的傳播上,會因為每個人的瀏覽習慣不同而收到不同類型的新聞。大家討論了平常愛看的新聞,每人習慣不同。因此新聞網站就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偏好訂製專屬的新聞,關於這點大家也十分贊同,因為能夠更快速的獲得想要的資訊。然而一個難以察覺的問題是,未來的世界擁有許多跨領域的問題,如地球暖化、飢荒、區域衝突等等,都需要跨領域的人才。如果新聞的視野被限縮在個人的喜好當中,對於個人的發展其實有害。

最後,大家討論了Facebook或是手機APP的權限問題。討論到多數人會根據評分決定是否安裝,但安裝時卻不會細看APP將能獲得你的哪些資訊,就直接接受了。但是,有時某些惡意的APP,會要求存取明明跟功能無關的個人資料,如簡訊夾、通話紀錄、或電子郵件。如果稍不注意,就可能洩漏寶貴的個資。因此,安裝APP之前,絕對要小心注意它要求的權限,因此看似免費的APP其實不一定是完全「免費」的。以下這篇提醒你幾個該注意的地方

http://lifehacker.com/5991099/why-does-this-android-app-need-so-many-permissions

跟這主題有關的,是過度個人化所帶來的危機。這方面的關鍵字是filter bubble,請參考

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Filter_bubble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